“下一代”不是“新一代” ——“新基建”与网信空间安全战略术语刍议


【文章来源:牟承晋,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基建”的表述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是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正式表述。

两会前后,宣传报道不断地出现“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新一代互联网”等说法,更有将“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说成是“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总有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思诠释《政府工作报告》,总有人认为自己的说法比总理的表述更加精准明确。

曾几何时,是何缘由,何人拍板,“下一代互联网IPv6”成了“新一代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混合成了“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

网信空间安全战略的术语定义和概念,涉及国家网络信息空间领域的主权和安全,兹事体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怎么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随意诠释,变来变去? 

不妨梳理一下历史沿革的事实脉络:

1、美国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1998年12月发布RFC 2460号文件,该文件表述:

摘要:本文件规范了互联网(Internet)     协议的版本6(IPv6),有时也称为下一代IP或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ng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0年9月,清华大学建成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DRAGONTAP;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2、美国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2017年7月发布RFC 8200号文件,该文件表述:

摘要:本文件规范了互联网(Internet)协议的版本6(IPv6),它废弃RFC 2460。

附件B  自RFC 2460 之后的更改  

○ 从摘要中删除了下一代IP。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1月印发的《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明确,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

3、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述及“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总理明确表述,“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4、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仍未述及“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总理明确表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连续三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未述及“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有人却硬是将“下一代”改称“新一代”,硬是要将美国已经废止(删除)的IPv6过渡行动计划,包装进入我国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的自主创新进程。我们不能不高度警惕。

〔二〕“下一代”与“新一代”没有必然联系

1、“下一代”不是“新一代”。“下”与“上”相对,“下一代”是“上一代”的衍伸和传承,内涵、外延没有质的变化。

“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IPv6”是相对“上一代互联网(Internet)IPv4”的升级版,因特网(Internet)的设计框架没有变,域名地址分配解析的规则路由没有变,TCP/IP通信协议的基础结构没有变。所谓升级,只是为了解决因特网迅速扩张引起的地址不足的问题。而IPv6与IPv4不可逆的互不操作性(互不兼容),迫使不得不在因特网既有框架、规则、协议等约束下,与IPv4并行重建支撑IPv6的网络基础。二者互不操作性所导致的层出不穷的不可预知的网络安全陷阱,也引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网络、信息和数据的主权与安全麻烦,难解难分难缠。商家普遍对由此所导致的不断增加的不计代价的运作困惑、头痛、束手无措,寄托于更多地向政府和用户转嫁基建、运营和安全成本。创新势在必行。

2、“新一代”不是“下一代”。“新”与“旧”、“老”相对,是改变过去(旧有)状态和性质的更新换代。旧的新不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新一代”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破旧立新,蕴含开创新时代的新观念、新思维、新内涵、新精神,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一代”与“下一代”既不相同也不相通,更不能混为一谈。

“新一代”不是一顶新鲜的帽子,不是一件华丽的新装,谁都可以戴上、穿上摆摆样子。“新一代”也不是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动辄“新一代”,什么都是“新一代”,也就没有“新一代”,分不清什么是、什么不是“新一代”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究竟是换汤不换药地紧紧抱着美国的“上一代”、“下一代”漏洞百出的因特网既有框架、规则、协议传承下去,还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开拓我国网信空间改天换地的新局面?在世界经济趋向大衰退的大格局下,面对美国咄咄逼人、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强行遏制我国自主全面发展的霸权压力下,我国不得不断然做出历史的抉择。

毛泽东同志1942年列举的党八股八大罪状是:1)空话连篇,言之无物;2)装腔作势,借以吓人;3)无的放矢,不看对象;4)语言无味,像个瘪三;5)甲乙丙丁,开中药铺;6)不负责任,到处害人;7)流毒全党,妨害革命;8)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对照看看,冷静想想,仔细分析,我国的网信空间,以及伴随的宣传舆论演讲说辞,是不是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在作祟?

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必须反对空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的共产党员,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重读毛泽东同志78年前的话,今天和明天的新一代共产党人,是不是更要“不用扬鞭自奋蹄”,坚决克服与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歪风邪气,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强不息、只争朝夕地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网络强国。

〔三〕网信空间安全战略术语的启示

厘清网信空间安全战略术语和概念,有利于我们更深刻、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规划、设计、实施“新基建”。

当前,基于“网信空间”的风险与威胁、对抗与较量、发展与稳定愈演愈烈,没有硝烟的网络战、数据战、信息战在学术、技术、术语层面多维度、多层面、多元化展开,直指我国网信空间安全战略的方向、路径和底线。

当前,全球网络信息空间,物理(设施)、逻辑(数据)、虚拟(行为)构成了网信空间的三个维度;战略、战术、行动构成了网信作战的三个层面;以情报为驱动(主要是开源情报,或态势感知)构成了“情报即知识”的动机和理念。

当前,为有效彰显国家力量,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战略上,需要清晰定义概念和术语;行动上,应该明确界定层次和定位;战术上,必须敏捷识别目标和响应。

但是,我国教育、科研、监管和宣传机构,对以上涉及的方方面面缺乏足够清醒深刻的认识、足够清醒深刻的对策和足够清醒深刻的长期思想与理论、战术与技术的创新储备。我国网信业界迄今处在寄人篱下、被动挨打、打不还手(无力还手)的窘迫境地。2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我国网信战略(首先是主权与安全战略)出现了导向性、倾向性、非理性的严重失误。其中,主权不对等、指引不对路、信息不对称、术语不对标,是最致命的根本性错误。   

例如:

1、美国“网信安全”术语定义的发展

2002年7月,美国颁布“增强网信安全法”(Cyber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of 2002)定义,“网信安全”(Cyber Security)即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

2009年5月29日,白宫发布“网信空间政策检讨”(Cyberspace Policy Review)提出,“网信空间”(Cyberspace)就是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2014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发布的研究报告“网信安全与公共政策的错综复杂关系: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定义,网信安全(Cybersecurity)即网信空间(Cyberspace)的安全,涉及技术、过程和政策,有助于防止和(或)减少因敌对或恶意行为者蓄意对信息技术所采取的行动,以减少可能发生的网信空间事件及其负面影响。该研究报告同时指出,“网信空间”的术语和含义仍然存在模糊不清。

2014年12月,修订后的“增强网信安全法”(Cyber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定义了网信安全的任务,包括:缓解威胁,减少漏洞,具备威慑、参与国际事务、事件应对、能力恢复和改进策略等的全方位行动。

至2019年底,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网信安全”的法律,涵盖包括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多领域、多行业、多层次。

目前,美国国土安全部“常用网络安全术语词汇表”中,对“网信安全”(Cybersecurity)的定义是:行为或过程、技能或能力、状况或状态,以保护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及其承载的信息免于遭受破坏、未经授权的使用、修改或利用。

综合当前对术语“网信安全”(Cynersecurity)的定义,表述为:指网信空间的安全,表现为信息环境中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授权性、不可否认性,包括由一系列不断发展的工具、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培训和最佳实践组成,旨在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业务和应用安全,以及数据免受攻击或未经授权的访问。

近20年间,美国从国家战略到国会立法,从科学研究到规范制定,从专项计划到人员培训,从征求建议到技术整合,围绕 “Cyber”和“Cybersecurity”为中心(和主题),不仅仅为了术语的定义或解释,而是直接关联到国家安全战略的方向和理念;国家整体发展的实力和赋能;强权及霸权的延续和威慑;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国际上对术语“Cyber”和“Cybersecurity”的定义,已趋向大同小异。

但是,我国教育、科研、立法、司法、监管、运营、制造等业界,迄今没有官方权威的说法。

2、“信息战”的术语、概念及方法

“信息战”是当前非常规性作战的典型形式及趋势,既是网信空间(Cyberspace)行动和作战的主要方式,也是(持续)数字化冷战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承载“信息战”的信息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存在不确定的动态未知风险(漏洞和隐患)。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教令“信息战”(Information Operations),“信息环境”由三个维度组成(图 1):


图 1 网信空间信息环境的三个维度(来源:美军教令“信息战”)

另一方面,“信息战”术语和概念的定义取决于具体背景(或上下文,Context)与定位,方法(或战术、技术及过程,TTP)与目标,因而不尽相同(即存在差异性)。例如:

Information Operations(IO):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其实施者      

包括民营行业企业和军事部门单位,是一类致力于在信息环境中获得决定性优势的行为,是为达到目的的众多功能之一,以支持具体战略目标。不应简单地与网信作战或行动影响力混为一谈。

Information Warfare(IW):主要指的是国家战略性的信息作战,尤其涉及的是军事行动,包括由情报支持(Intelligence-Driven)的常规性作战;表述为在军事行动中与其他作战行动协同并综合利用信息的相关功能,以影响,干扰,破坏或篡改敌方和潜在对手的决策,同时保护己方。 

Information Campaign(IC):主要指的是由国家支持的行动,    

旨在将简单和复杂的信息集合经过处理后,通过公共媒介传递给目标(受众),尤指虚假或错误信息,以破坏、干扰、误导政治氛围,决策判断,社会舆论等。新给出的术语“信息疫情”(Infodemic)是其一种表征。

需要指出的是,中文的“信息战”对应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英文术语(IO,IW,IC)。必须注意这三个术语的背景、功能和运用的差异及区别,以有助于应对的决策,避免定位笼统、含糊和混淆,或渐行渐远。为适应形势和态势的变化,必须关注及重视不断修正术语和概念、定义。

综合当前的一般性解释以及知彼与知己的对标分析,“信息战”的战术、技术及过程(TTP)之基础框架归纳为(图2):

1)战术特性是“信息数据战”,其范围覆盖网信空间的信息环境(图1),主要来源是对开源信息(OSIF)的采集、获取和窃取; 

2)技术特征是“信息情报战”,其主要功能是对网信空间攻防的支持以及建立和维持非对称的优势; 

3)过程特点是“信息心理战”,其主要的载体和目标是公共媒介及公众,又被称为是“第六领域”。 

“信息战”是非常规性的持久战,且具备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同(但相互关联)目标和目的。既然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必然存在新兴的、涌现的未知;就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改变战争。任何经验和教训都只是新的起点。

“以人为中心”(Human centric)不仅是信息环境的一个维度,而且是“信息战”中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决策者的培训和专业团队的培养,是形成共识、合力及(人-机结合)赋能的必由路径。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机器、网络)。相抗衡与相适应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不断地认识(或重新认识)信息环境和态势趋势,应从术语定义和概念更新开始。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新态势。从网信空间安全战略术语入手知彼知己、调整思路、创新思维,我们将能够擦亮眼睛,剔除糟柏,事半功倍地真正开创新局面。

香港国家网络电视台
责任编辑:邢小龙


 分享

香港国际网络电视台发布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手机APP下载  

HONGKONG TVNET

香港国际网络电视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国际网络电视台/TVNET.HK

全资子公司:紫荆视讯(海南)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公司:紫荆视讯(海南)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琼)字第01780号

电话:0898-68582013

记者/职员查询

  

  

 香港新世界宽频机房

© 2025 www.tvnet.hk  E-Mail:tvnet@tvnet.hk  

HONGKONG TVNET

观看记录